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11/27/2024

振臂重生! 中醫大附醫臂叢神經重建術 為上肢癱瘓病人帶來新希望


中醫大附醫骨科部手外科邱詠証主任表示,臂叢神經損傷曾被視為醫學界的重大挑戰,讓許多因傷導致上肢功能嚴重受損而失能的病人陷入生活困境,隨著醫學的進步,對於此類損傷已有較清晰的治療方針。

      在台灣,臂叢神經損傷曾被視為醫學界的重大挑戰,讓許多因傷導致上肢功能嚴重受損而失能的病人陷入生活困境。一位凌先生(35歲)於幾年前車禍後左上肢癱瘓,曾經無力拿筷子、穿衣服,失去部份生活自理能力。在前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就醫時,他充滿迷茫的問:「我的手還能恢復嗎?我還能照顧家庭嗎?」經骨科部-手外科暨顯微肢體重建科邱詠証主任診斷,醫療團隊迅速制定治療計畫,並進行臂叢神經重建手術。

 


凌先生(35歲)於幾年前車禍後左上肢癱瘓,經醫療團隊迅速制定治療計畫,進行臂叢神經重建手術,術後開始的復健療程。在某次門診追蹤時,凌先生激動地說:「現在,我能自己拿筷子了!」

 

      手術過程中,中醫大附醫團隊在顯微鏡下修復病人受損的神經,精準到每一條神經纖維,確保手術成功後的功能恢復潛力。術後,病人開始為期一年的復健療程。他在復健過程中努力與身體對話,恢復每一寸的感覺與動作。凌先生就醫時,左上肢完全無力,肩、肘、腕關節皆失去功能(C5-C8 神經受損),經治療與復健,在某次門診追蹤時,凌先生激動地說:「現在,我能自己拿筷子了!」如今不僅能與妻子一起下廚、散步,還開始規劃未來生活。

 


中醫大附醫骨科部手外科邱詠証主任指出,臂神經叢的組成主要由四條頸椎及一條胸椎神經根組成。這五條神經根經過複雜的神經網絡交錯組合後,最終形成五大終末神經分支,負責支配上肢的所有功能及感覺。一旦發生臂神經叢損傷,應及早尋求專業醫師評估並制定治療計畫,早期手術治療能獲得更佳效果

 

      邱詠証主任說明,臂神經叢的組成主要由四條頸椎及一條胸椎神經根組成。這五條神經根經過複雜的神經網絡交錯組合後,最終形成五大終末神經分支,負責支配上肢的所有功能及感覺。邱主任進一步說明,臂神經叢損傷是一個非常複雜且困難的治療領域。隨著對神經癒合的基礎研究、神經解剖的深入了解、影像診斷學的進步、神經修復材料的研發及手術方式、復健療程的改良,對於此類損傷已有較清晰的治療方針。一旦發生臂神經叢損傷,應及早尋求專業醫師評估並制定治療計畫,早期手術治療能獲得更佳效果。

 


中醫大附醫復健部莊天佑副院長說明,一般病人接受治療後,上肢功能恢復的程度取決於受傷程度、接受治療的時間及病患年齡,越年輕恢復效果越好,一般超過 50 歲後,神經修復效果明顯下降,須及早介入手術治療,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一般病人接受治療後,上肢功能恢復的程度取決於受傷程度、接受治療的時間及病患年齡,越年輕恢復效果越好,一般超過 50 歲後,神經修復效果明顯下降。而臂叢神經損傷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神經牽拉傷經過保守治療和 3-6 個月休息後,可恢復正常傳導功能。後兩者神經斷裂、神經撕脫則需要較複雜的神經移植或轉位手術,須及早介入手術治療,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我們的使命不只是修復肢體功能,更是幫助病人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念。」邱詠証主任表示,過去這類損傷常被視為難以治癒的重症,病人因此失去對生活的信心。然而,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透過顯微手術與個性化復健計畫,便有機會重拾健康與正常生活。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