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9/1/2021

母捐腎臟 換給孩子不洗腎的新人生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兒童腎臟科 主治醫師 林清淵教授

  現年22歲的阿信(化名),大學甫畢業即接受腎臟移植手術,免除終身洗腎的苦難。患有末期腎病的他,從出生開始,幾乎每個月都因為莫名反覆的發燒而進出急診,直到小六驗出有蛋白尿、膿尿(白血球偏高),不久因再次高燒就醫,醫師才懷疑有腎臟問題,加上出現血尿,腎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已有水腎及一邊腎臟萎縮的情況;卻遲至國一經聖馬爾定醫院轉介到本院兒童腎臟科林清淵教授門診,才確診為「先天性泌尿道異常」並已進展為「慢性腎臟病(CKD)」,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從此展開10年的門診追蹤,控制病程發展以延緩洗腎的到來。

圖說一、母親捐腎讓兒子換得全新的生活。(左二:患者、中:母親、右:林清淵教授)

  當年媽媽帶著阿信來到兒童腎臟科門診,林清淵醫師為了確認是否有雙側重度尿逆流,並評估腎組織纖維化(腎結痂)的嚴重程度,安排「膀胱輸尿管尿逆流檢查」與「核子醫學檢查」發現雙側尿逆流導致一邊是第5度尿逆流,另一邊因持續尿逆流已萎縮,顯示阿信的腎功能已進入「慢性腎臟病」第三期(IIIb)。往後十年,林醫師持續追蹤阿信的病程,延緩腎病的進行,然而,仍敵不過腎絲球濾過率(eGFR)指數逐年下降(GFR<5即開始洗腎,如附圖二)的速度,今年6月必須開始進行血液透析,不捨阿信一週三次的洗腎生活,媽媽決定將懷胎10年的想法生出來-將自己的腎臟換給孩子,母親平靜地說:「畢竟是自己的孩子啊!才剛成年準備進入社會,總是希望能給他一個新的生活!」主動跟林教授討論後,由於媽媽身體健康是家族中唯一沒有慢性病的人,經過中國附醫泌尿科門診進行腎臟移植術前評估後,由張兆祥教授順利完成腎臟移植手術,母子很快平安出院。腎臟移植後並非治療的結束,未來阿信必須定期回診,追蹤腎功能及調整抗排斥藥物的劑量、種類,同時也要照護媽媽的單腎功能健康。

控制病程10年,腎功能指數逐年下降至今年6月開始洗腎

  「慢性腎臟病」分為五期,第五期-末期腎臟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在台灣的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只是腎臟替代療法,救命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腎臟移植的成功才是完整的根本治療,林教授表示目前全台腎臟移植率僅有4%,日本的洗腎紀錄最長也不過40年,因此兒童腎臟移植是維持生長發育、提高生活品質、存活率最佳的治療方式。1985年林清淵教授開始第一例換腎移植,接受腎臟移植仍健康存活者最久的已經有超過35年的好成績。2017年腎病年報顯示腎臟移植5年存活率為92.3%、10年存活率為80.7%,但由於台灣人對於器官捐贈的觀念不普及,導致登記換腎10年都不一定能有配對相符的大愛腎臟。

兒童腎臟科林清淵教授自1985年開始第一例換腎,其中健康存活患者已超過35年

  依照國衛院許志成及溫啟邦教授以健保資料庫之研究結果推估,台灣大約有20萬名慢性腎臟病童,兒童慢性腎臟病和成人慢性腎臟病的原因有很大的差異,成人50%以上是糖尿病性腎病變,和三高密切相關,兒童的成因有50%為先天性腎臟及泌尿道異常,20-30%為腎絲球炎,其他則是代謝異常症、基因突變或異常等所造成。所以早期發現的篩檢策略不同於成人,包含腎絲球濾過率的計算公式、常見的併發症也不一樣。兒童的三段五級防治策略、治療指引與照護指標都必須依照兒童的成長、發育和心理階段問題來設定,例如:兒童高血壓、高血脂的定義。

  當產前超音波或產後超音波檢查、尿液篩檢、尿常規檢查有異常或反覆泌尿道感染時,家長應有警覺並尋求兒童腎臟專科醫師重新看腎臟超音波並診查,期能在第二段防治早期發現病因,予以監控不要進到慢性腎臟病,因為病程若進展到第三段慢性腎臟病,則最終還是會演變成末期腎病,那時便需要腎臟移植才能做根本治療了。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