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針灸科 李育臣主任、廖先胤醫師
關於腦中風,你知道多少呢?根據醫學期刊報導,全世界每年約有1500萬人正經歷中風之痛,其中1/3可能會面臨死亡或終身殘疾。如今各國都運用相當龐大的社會資源來幫助腦中風患者,例如美國每年投注在中風患者的健康照顧與藥物,以及患者因失能導致無法工作的損失,就高達約340億美元。
在臺灣,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4年腦血管疾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3位,共奪走1萬1736條寶貴生命(男性6981人、女性4755人),平均每45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另外,中風還會引發憂鬱,令患者失去生活目標,甚至可能出現自殺傾向。腦中風實在是一個身、心與社會的重要議題,值得大家關切。
現在很多人的生活型態是「飲食營養不均衡」、「沒有規律運動」、「體重過重」、「嗜食菸酒檳榔」、「壓力過大」,長此以往,「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隨之衍生,加上沒有定期健康檢查,以致中風風險逐年升高。2007年「臺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指出,「三高」患者未來5年內中風的機率,與「非三高」民眾相比:高血壓者的中風風險高2.8倍,高血糖者的中風風險高2.9倍、高血脂者的中風風險高2.4倍。
針灸(針刺法)萌發於新石器時代,當時人們有某些病痛或不適,就會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乃至用尖銳石器按壓不適部位,而使原有症狀減輕或消失。針灸治療方法現存經典文獻則可溯源至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內有關於經絡系統及針刺適應症和禁忌症的論述。由於其易學難精的特色,加上豐富的史料記載(正史、野史:如三國時代華佗以針灸治曹操頭痛),更為針灸蒙上一層神祕色彩。
還好已有許多學者專家將針灸治療各種疾病的證據實證醫學化,利用客觀的設計,例如隨機分組、雙盲、量表評估,以及客觀的統計方法等,將針灸療效呈現在民眾面前。就腦中風而言,針灸治療腦中風的資訊總結如下:針灸治療腦中風疾病是安全的(大部分人無任何不適,極少數人會覺得疼痛、輕微出血、瘀青等),在1個月內,接受約10-20次針灸治療後,可改善中風後遺症如肢體張力、肢體無力、生活失能、死亡率、中風後的憂鬱等。
本院所進行的臨床試驗,也證實針灸對於減輕中風後的肢體疼痛有莫大助益,已投稿國際期刊審稿中。
當然,就中醫角度而言,每個病患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體質和不同的致病機轉,需要以病人為中心的治療方法,而這正是本院中醫最大的優勢。在中風患者住院期間,我們提供醫師到病房治療的服務,根據望、聞、問、切的診斷,給予患者最適當的針灸處置,並且只要符合健保規定的診斷碼,都可以獲得健保給付,不增加住院期間的經濟負擔,誠所謂「簡、便、廉、效」。患者出院後,可在美德中醫大樓接受門診醫療,獲得後續的中醫醫療照護。
預防勝於治療,在中醫保健部分,推荐大家兩個重要穴道:
● 經常覺得身體疲倦、白天想睡、工作效率差者,可按壓頭頂的百會穴(圖1)。百會穴為人一身陽氣聚會之處,可將人體能量振奮起來。
● 經常頭痛(脹痛)、口乾舌燥口苦、情緒易怒者,可按壓太衝穴(圖2)。太衝穴是人體疏肝理氣,降低壓力與火氣的重要俞穴。
當然,當身體真正有病痛時,還是需要醫師的專業診斷治療。若有中風相關疑問,不妨找中醫師討論,擬定個人專屬的治療策略。
參考資料:
1. Zhang, S., et al. (2015). "Acupuncture efficacy on ischemic stroke recovery: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china." Stroke 46(5): 1301-1306.
2. Man, S. C., et al. (2014). "A pilot controlled trial of a combination of dense cranial electro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nd body acupuncture for post-stroke depression."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 14: 255.
3. Shen, P.-F., et al. (2012). "Acupuncture intervention in ischemic strok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rospective study." Am J Chin Med 40(4): 685-693.
4. Yan, T. and C. W. Hui-Chan (2009).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acupuncture points improves muscle function in subjects after acute strok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Rehabil Med 41(5): 312-316.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