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顧名思義就是尿裡面有血,一般人可能不常有這樣的經驗,但是萬一發生了,還真是挺嚇人的。血尿是很重要的健康警訊,儘管它或許可能只是膀胱炎或結石所導致,卻也可能肇因於膀胱或腎臟長了惡性腫瘤,所以絕不能掉以輕心。
以下就先來看幾個實際病例吧!
病例1:
一位劉姓女大學生,平常就有憋尿的習慣,在一次春節出遊時,遇到高速公路大塞車,在車陣中長時間憋尿,好不容易到了休息站衝進廁所,排出的尿液顏色竟然紅得像西瓜汁一樣,並且解尿時出現灼辣的刺痛感,尿液中甚至夾雜血塊。她嚇得趕緊到泌尿科求診,診斷為急性出血性膀胱炎,經過抗生素治療及適度的補充水分之後,解尿不適及血尿狀況逐漸改善。
病例2:
就讀研究所的李姓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坐在電腦前面,很少運動,口渴了就喝可樂或奶茶,幾乎不大喝水。這天一如往常地他又坐在電腦前玩網路遊戲,突然間,左側腰部劇烈疼痛,隨後在上廁所時發現小便紅通通。他立刻到醫院掛急診,經X光片檢查及驗尿發現原來是左邊輸尿管長了結石。在接受體外震波碎石手術之後,結石順利排出。醫師告訴他,他就是因為太少喝水,只喝不健康的飲料和缺乏運動,才會造成尿路結石,以後可不能再這樣過日子,否則結石很容易復發。
病例3:
68歲的陳阿伯開早餐店已30多年,他平時愛爬山和游泳,自認身體十分勇健,卻在4、5年前發現尿中帶血,到藥局問藥師該怎麼辦,藥師告訴他可能是泌尿道感染,拿了幾回藥吃,血尿狀況漸有改善,由於不痛不癢,他也不當一回事。直到今年7月間,血尿愈來愈嚴重,不但有血塊,有時連尿都尿不出來,於是到本院看泌尿科門診。經由膀胱鏡、電腦斷層與病理切片檢查,確定罹患了膀胱癌,而且癌細胞已侵犯到肌肉層。當醫師告訴他必須進行全膀胱切除治療時,陳阿伯深深懊惱當初沒有積極就醫,否則膀胱或許還保得住。
看了以上3個病例,你應該會想知道血尿的成因,以及萬一真的出現血尿,該如何因應。
A:泌尿系統的運作是腎臟製造出尿液之後, 經過輸尿管運送至膀胱儲存,上廁所時再經由尿道將尿液排出體外。男性在膀胱出口處還有個製造精水的攝護腺(前列腺)。無論是肉眼可見的血尿,或者是尿液潛血(尿液分析中,紅血球大於標準值,但是肉眼看不見的血尿),都意味著泌尿系統的某一段在出血,而造成泌尿系統出血的常見原因為發炎、結石、外傷或腫瘤等。醫師這時會就以下疾病做進一步的鑑別診斷:
● 發炎:腎絲球腎炎、腎盂腎炎、膀胱炎、攝護腺炎、結核菌感染等。
● 結石: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等。
● 外傷:例如車禍、腰部被撞擊等。
● 腫瘤:包括良性的攝護腺肥大或多囊腎病變,以及惡性的腎細胞癌、輸尿管癌、膀胱 癌、攝護腺癌、尿道癌,或其他器官的癌症轉移侵犯到泌尿系統,皆可能造成血尿。
● 其他:腎血管梗塞、腎血管瘤、凝血系統疾病或服用抗凝血藥物等。
另外,有些人在做過超出平常運動量的劇烈運動之後,可能會發生尿液變紅的現象,此時應考慮橫紋肌溶解症造成的肌蛋白尿。
A:女性若有血尿,首先要排除是在經期附近檢驗出的尿潛血。另外,可以先檢視自己有無服用一些抗凝血或抗血小板的藥物(如: 伯基、保栓通、布洛芬、肝素或香豆素等),這些藥物容易造成血尿的突然發生。 再來,回想看看自己最近有無受到外傷、鈍傷或是從事劇烈運動。
血尿又分為疼痛性和無痛性兩種。疼痛性血尿最常見的原因為結石、腎血管梗塞、腎盂腎炎、膀胱炎等。尿路結石的疼痛多為突發性的劇烈疼痛,常伴隨噁心嘔吐的症 狀,稱為腎絞痛;尿路感染引起的疼痛較屬悶痛性質,常會頻尿,解尿時有灼熱痛感。至於無痛性血尿,主要是由腎絲球腎炎或尿 路系統腫瘤等所引起,尤其無痛性血尿更是膀胱癌的早期症狀,所以如果有了血尿卻一點都不痛,可千萬要小心。
A:雖然參考血尿成因與個人症狀之後,或許可以大概知道自己的身體是出了什麼問題, 但既然有血尿就代表健康正在拉警報,一定要到泌尿科門診尋求專業的協助。通常到了門診,醫師會先詢問病史,做身體檢查(男性要做肛門指診),以及取尿液進行顯微分析。一旦確定了血尿的特性及伴隨而來的症狀,需要進一步評估時,醫師可能會再安排尿液細胞學分析、X光檢查、靜脈注射腎盂造影、超音波、膀胱鏡檢、輸尿管鏡檢或電腦斷層等。
A:不同的疾病,治療方式自然隨之而異。
● 發炎:通常需要適度的水分補充與抗生素治療,症狀緩解後,須回診驗尿,確認尿液潛血的情況已經改善才能放心。由於少數泌尿道發炎也可能潛藏有腫瘤的可能性,請務必與醫師討論。
● 結石:依據結石的位置大小,可能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包括體外震波碎石、輸尿管鏡 碎石、經皮穿腎碎石術等等。
● 凝血功能異常:視血尿的情形而定,有時需要暫停使用抗凝血藥物,但在停藥前,有必 要與原先開立藥物的醫師討論停藥有無風險。
● 泌尿系統腫瘤:請與醫師討論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方向!
● 不明原因的血尿:有些人可能在做了許多檢 查之後,還是查不出尿中潛血的原因,這通 常代表身體目前沒有立即性的問題,但仍需繼續在泌尿科門診追蹤。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