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療的進步,壽命的延長,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追求健康促進及抗老化成為一種風潮。根據研究,身體機能在35~40歲之後會隨著年紀增長慢慢退化,民眾關心的除了關節退化,還有肌肉減少、骨質變差、免疫力下降、記憶力變差、罹患癌症的風險也會上升。
曾有一位90歲的病患因為胃口不佳,在短時間內體重下降10公斤,各科醫師診斷後發現有視力幾近失明、憂鬱症、失智症,全身無力導致臥床,但是檢查並無明顯系統性的疾病,這是老化導致的身體衰弱,因氣血不足上清頭目所出現視力、記憶衰退的症狀,經由中醫藥物治療約1個月即有明顯改善,胃口、視力、記憶力、體重、肌力等生理狀況皆恢復至生病前的良好狀態。
依照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歧伯曰: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大約在40歲上下,人體臟腑會慢慢衰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先天之氣—腎氣的衰竭,另「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若加上腸胃之氣受損,則會慢慢轉變成容易生成腫瘤的體質。
從第一根白髮出現意識到身體的老化,患者會希望醫師加入抗白髮、防皺紋、抗老的中藥,期望能內外兼調,但抗老不只是做到外在的凍齡,主要還是調理內臟機能、延緩老化。
所以想要常保健康、活得長壽,可以從日常生活保健著手,不要讓「氣」失去平衡。除了先天的腎氣外,厚植後天脾胃之氣,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用。
壓力會耗損先天之氣,首先要避免累積壓力,養生必先養心,保持心情的平和在壓力大的現代社會並不容易,可以嘗試每日靜坐一小段時間,或是練瑜伽、太極、氣功來調整生活步調;正常作息少熬夜,也可以減少腎氣的耗損。
後天之氣屬於脾胃之氣,與飲食有相當大的關係,可以從米飯等穀物中攝取,「氣」=「气」+「米」,米飯配合時令的新鮮蔬果可以養脾胃之氣。脾主肌肉,也建議做抗老化的運動,站椿功可以不限場地鍛鍊,而且所需時間不長,對於繁忙的現代人是一項福音,主要是鍛鍊核心肌群的力量,達到養肌抗老的功效,根據研究顯示,鍛鍊核心肌群還可以延長癌症病患的存活期,以及提升免疫力。
另外,穴位按摩也可以達到養生抗老的效果,首推足三里、耳穴按摩:
足三里位於膝蓋下四橫指、脛骨旁開一橫指處,為調理脾胃的穴位,除了增強免疫力之外,也是長壽穴代表之一。
耳朵上的穴位很多,依全息律的概念,身體的小宇宙可以濃縮在耳朵上來觀察,常常按摩耳朵搓熱,也是疏通臟腑氣血的簡易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避免過於用力造成傷口。
依照筆者這幾年所做的台灣社區肌少症及衰弱症研究發現,患者幾乎都為虛症,若是體重過重,則會夾雜痰濕體質;運動量少,則會兼夾氣虛體質、濕熱體質。因此在藥物治療上,仍需辨證論治,除了補腎、補氣等基本藥物調理,亦需依照證型加減效果較好。
資料來源:康健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