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12/22/2020

嗜伊紅性食道炎 患者多有長期吞嚥困難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內科部消化系 陳政國醫師

嗜伊紅性食道炎是一種由免疫抗原媒介引發的食道發炎疾病,臨床表現為慢性、反覆性的食道功能失調,症狀有吞嚥困難、食物梗塞和胃食道逆流等。它原先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疾病或胃食道逆流疾病的變異型,近年來才被確認為獨立的疾病,並且盛行率及發生率都有增加趨勢。

嗜伊紅性食道炎 患者多有長期吞嚥困難

此病較好發於年輕男性

嗜伊紅性食道炎在世界各國,包括北美洲、南美洲、歐洲、亞州及澳洲均有病例發生,唯獨非洲目前仍無相關的病例報告。此病也有地區性的差異,例如市區的好發率高於郊區,溫帶地區的好發率高於熱帶地區。 

第1個可能病例於1960-1970年提出,至1990年已陸續出現許多病例,患者因食道功能失調併有食道環,原先被歸類為胃食道逆流疾病,但進一步發現抗分泌治療對這些患者的效果不彰,24小時食道的PH測定也沒證據顯示有逆酸,此一疾病才被獨立出來。歐美在2000年前的盛行率約0.3-0.5%,到20012004年間,上升至3.8%。日本曾報告其盛行率約0.017%,而中國大陸及韓國的盛行率各為0.34% 及6.6%。臺灣則僅有病例報告。

嗜伊紅性食道炎最主要發生在20-30歲間的年輕男性,但此病亦可發生在各個年齡層,男女比約為3比1。患者在獲得確診前,吞嚥困難的症狀平均已存在4.5年左右。男性患者多可能與X染色體基因變異相關。兒童患者也是以男性居多。

成人與兒童的症狀不同

嗜伊紅性食道炎的臨床表現在不同年齡層有所差異。成人及青少年多為吞嚥困難及食物梗塞,而年齡較小的兒童多為餵食困難及腹痛。食物梗塞的進一步定義是食物團塊滯留在食道中,需要醫師處理或以內視鏡介入治療。一項成人回溯性研究發現,嗜伊紅性食道炎患者一半以上(54%)曾發生食物梗塞,近1/3(31%)有食道狹窄。

嗜伊紅性食道炎的臨床表現在不同年齡層有所差異

與過敏疾病有強烈關聯

嗜伊紅性食道炎與過敏性疾病有強烈的關聯性,28-86%的成人患者及42-93%的兒童患者合併有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結膜炎、食物過敏,以及對某些環境過敏原過敏。 

診斷準則

診斷嗜伊紅性食道炎需將臨床症狀、內視鏡表徵與組織學特徵綜合考量。根據 The International Gastrointestinal Eosinophil Researchers (TIGERS) Summary of 2011 eosinophillic esophagitis updated consensus recommendtions(2011年修正版診斷共識),由33 位小兒與成人胃腸科、免疫科、病理科醫師提出:

 ●定義:嗜伊紅性食道炎是一個臨床病理上經由免疫媒介的疾病,症狀上會出現食道功能失調,病理上食道會呈現明顯的嗜伊紅性發炎。

 ●診斷準則:嗜伊紅性食道炎有食道功能障礙症狀。在病理上,一個或多個活檢必須顯示嗜伊紅性細胞為主的炎症,15個嗜伊紅性細胞╱HPF被認為是最小的診斷閾值。其他高嗜伊紅細胞原因應被排除。飲食療法和局部皮質類固醇的治療反應,在診斷時也應一併考慮。

治療方法

嗜伊紅性腸胃炎的治療,大致可分為飲食療法、藥物療法和食道擴張術:

嗜伊紅性腸胃炎的治療方法

如果過敏又合併吞嚥困難⋯

如果一位有過敏體質或相關過敏性疾病的成年男性,因間歇性的吞嚥困難來求診,那麼他有可能就是典型的嗜伊紅性食道炎病人。內視鏡檢查可發現有食道環、縱向裂痕或白色滲出物,並且在食道的近端和遠端做切片檢查可發現嗜伊紅白血球增多。即使內視鏡檢查正常,但臨床上有懷疑或找不到原因的吞嚥困難,醫師應該都會進行食道切片檢查。一旦確定是嗜伊紅性食道炎,治療上仍以飲食療法與局部類固醇的使用為主流,嚴重食道狹窄的患者則可能需要施行食道擴張術。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56期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