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11/9/2020

好好控制氣喘 慎防呼吸危機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胸腔內科 陳韋成醫師

23歲的小文患有過敏性鼻炎,近3個星期以來咳個不停,曾去診所看了幾次,但症狀改善有限。這兩天除了咳嗽,胸口還悶悶的,走路走久一點便覺得喘。到醫院胸腔科檢查,診斷為氣喘,遵照醫師囑咐規則用藥後,症狀明顯改善,恢復了青春活力。 

好好控制氣喘 慎防呼吸危機

36歲的阿翰在念國中時就知道自己有氣喘,雖每月定期領藥,但未規則使用。這次感冒,一咳嗽就喘不過氣來,剛使用救急的吸入劑時,症狀會緩解,但效果漸漸變差,越來越喘,太太趕緊叫救護車送他到醫院掛急診。醫師緊急插管,一度宣告病危並轉至加護病房,太太心驚膽顫,深怕他有個三長兩短。經過治療,好不容易才能拔掉氣管內管,1個月後出院返家。鬼門關前走一遭,平時不以為意的氣喘害得阿翰差點英年早逝,這下他用藥可不敢再那麼隨興了。 

45歲的志遠,自小就有氣喘,大學畢業後進入職場,受同儕影響,香菸一根接一根的抽。近半年來,一動就容易喘,工作因此受限,本來一天用兩次的吸入劑,效果也大不如前。回診時,醫師安排肺功能檢查,發現他已不再是單純的氣喘了,因為香菸已對他肺部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一定要戒菸才能減緩肺功能的退化。

氣喘的機轉與常見症狀 

根據健保資料庫,臺灣約230萬人有氣喘的問題,成人盛行率約10%,算是相當常見的疾病。氣喘是呼吸道的慢性發炎,常因外在 因素如感冒、天氣變化,或是受到塵蟎、蟑螂及煙霧等過敏原的刺激而誘發,發作時,氣道會發炎腫脹變得狹窄而導致呼吸困難、胸悶、咳嗽或哮鳴。這些症狀在清晨或深夜特別明顯,也會隨著季節變化而發作。 

氣喘常伴隨著其他過敏性疾病,以過敏性鼻炎和異位性皮膚炎最為相關,若有過敏性疾病的家族史,氣喘發生的可能性也較大。像是前述的第1位病患小文,她原本有過敏性鼻炎,後來又發生氣喘,就是典型的案例。 

在診斷為氣喘之前,需先排除其他也會導致慢性咳嗽的疾病,像是肺炎、急性支氣管炎、結核病、鼻涕倒流或胃食道逆流等,肺功能檢查與胸部X光檢查等都是必要的步驟。

評估氣喘控制的4大指標

治療氣喘的方法包括使用氣管擴張劑、吸入型類固醇,以及適用於嚴重氣喘的藥物等。氣喘控制得宜,患者才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降低併發症的發生。最讓人擔心的就是常有患者因自我感覺良好而擅自停藥,像是第2位病患阿翰,中斷用藥後導致急性發作,甚至一度危及生命。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患者所占比例有多高呢?醫學期刊《呼吸系統疾病研究》(Respirology)指出,84%的氣喘患者覺得自己的病情控制良好,但實際上只有6%達到醫師評估的標準,兩者相差甚遠。 

評估氣喘控制是否良好,可從「日、夜、藥、活動」4項指標來看:過去4週內,:1週內是否在白天發生2次以上氣喘的症狀(呼吸喘促、哮鳴、胸悶、咳嗽);:夜間因為氣喘發作而醒來;:每週短效支氣管擴張劑使用超過2次;活動:因氣喘而影響日常生活。若是4項皆無,表示控制良好;4項中有1-2項,表示部分控制;4項中有3項以上,就是控制不良了。氣喘病患平時可根據這4項指標自我監測病情改善或控制的程度。

氣喘控制不良的嚴重後果

治療氣喘的目的,除了緩解現有症狀,更重要的是減少急性惡化、不可逆的氣道傷害及副作用等風險。急性惡化的臨床表現,可從稍微喘促到無法躺下、焦躁不安,甚至是意識不清。若是救急的短效支氣管擴張劑,使用數次都無法改善,應儘速就醫。當急性發作緩解後,更要審視控制不好的原因,是因為遇到了誘發因子(如:感冒、天氣變化、過敏原),還是未遵照醫囑規律使用藥物,或者吸入劑使用方式不正確等。知道急性惡化的原因,方能降低未來再度發作的機率。

雖說氣喘是呼吸道的慢性發炎,控制後得以緩解,肺功能可恢復到和一般人一樣,但症狀緩解不代表發炎完全獲得控制。未妥善控制的呼吸道發炎,會使氣道反覆被破壞甚至重塑,導致呼吸功能的永久性傷害。以第3位病患志遠為例,抽菸是使他的氣喘走向不可逆傷害的重要因素。

氣喘孕婦切莫任意停藥

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婦女在懷孕期間的氣喘控制可能會變差,有氣喘的孕婦較一般孕婦容易出現併發症,像是子癇前症、早產、胎兒體重不足、先天畸胎或胎死腹中等。這些併發症最常見的原因是孕婦擔心藥物影響胎兒,自行停止用藥而導致急性發作。其實良好的氣喘控制,減少急性發作,降低胎兒缺氧的可能性,才是避免生產期間母嬰併發症最好的辦法。

疑有氣喘症狀請及早就醫

氣喘奪命事件時有所聞,在此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是否有與氣喘相關的呼吸道症狀(哮喘、咳、悶等),以及有無相關的過敏性疾病(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若有懷疑,應及早就醫。一旦確定是氣喘,務必要遵照醫囑規則用藥,運用前述的「日、夜、藥、活動」4項指標評估自己的病情控制是否良好,時時提高警覺,並且戒掉抽菸等不良習慣,方能好好控制氣喘!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56期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