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8歲女子就診時主訴近半年來總是覺得很累想睡覺,每天的睡眠時間長達10-12個小時,同時合併頭暈及姿態性低血壓,記憶力也變差了,像是會忘記早餐吃了什麼,或是忘記孩子應該去補習的時間。
疲倦,是門診最常聽到的主訴之一,根據文獻,在基層門診約有21-33%的病人是因疲倦而就醫。疲倦是一種非特異性的主觀症狀,病人可能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描述它,例如不能或難以執行日常活動的虛弱感、對於原本可執行的日常活動容易感到疲倦、無法專注、記憶力變差、情緒不穩定等。此外,亦可能合併其他特定的局部症狀,包括打鼾、睡眠障礙、頭暈、肌肉痠痛,甚至是發燒、體重減輕等。
疲倦又可分為急性疲倦、亞急性及慢性疲倦。
急性疲倦
急性疲倦與急性疾病有關,例如感染了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人,除了發燒與呼吸道症狀,也會覺得疲倦;近期的生活壓力事件同樣可能引發急性疲倦。一般而言,急性疲倦的病人大多合併其他可歸因的病史或臨床症狀,因此不需要進一步做疲倦的評估。
亞急性及慢性疲倦
亞急性及慢性疲倦的發生,多與病人本身的慢性疾病、長期精神狀態、長期用藥的藥物毒性,或者成癮性物質的使用有關(表1)。文獻指出,大約只有2/3的慢性疲倦病人可以找到病因,其餘病人有一部分符合慢性疲倦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簡稱CFS)或稱為肌痛性腦脊髓炎(MyalgicEncephalomyelitis,簡稱ME)的診斷(以下簡稱 ME/CFS)。
ME/CFS是一種神經系統失調相關的症候群,原因不明。有慢性疲倦症狀的病人若無法找到病因,又不符合ME/CFS的診斷,則稱為自發性慢性疲倦。無論是ME/CFS或自發性慢性疲倦,都必須先排除其他可歸因的疾病才能下診斷。
ME/CFS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的、表現錯綜複雜的系統性症候群,常造成病人多方面的功能缺損,因而無法維持正常的生活。可能的表現有極度疲倦、認知功能異常、睡眠障礙、自律神經異常、疼痛等,並且症狀會因多種層面的活動(包含生理、思考,甚至情緒波動)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美國國家醫學研究所在2015年提出的報告中,建議將此症候群改稱「系統性運動不耐疾病」, 更能貼近其特性。
流行病學
女性得到ME/CFS的比例大於男性,在一些研究中顯示,女性發生率約為男性的兩倍,且患者年紀多半在40歲以上,除此之外,並未發現與特定種族或教育程度有關。由於ME/CFS常合併心理上及情緒上的衰弱感,有研究發現,符合ME/CFS診斷標準的患者比起其他有慢性疲倦症狀的患者,不僅失業比例多出1倍,也比較容易覺得自己的生活功能變差。
可能病因
造成ME/CFS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但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例如EB病毒。
臨床症狀
●疲倦及失調:時間持續超過6個月,合併生活功能喪失。
●活動後的倦怠感:此處的活動泛指身體運動或思考運作,並且這些活動是發病前可耐受的活動。這點可作為ME/CFS與其他慢性疲倦症狀鑑別的依據。
●無法藉由睡眠恢復精神體力。
●認知功能異常:因活動後的耐受不佳或壓力,造成思考及執行能力下降。
●直立不耐症:站立時的症狀會比平躺時嚴重。
●其他症狀:疼痛(頭痛、關節痛、肌肉痠痛)、免疫功能下降(自然殺手細胞功能變差)、感染(EB病毒感染)、腸胃道症狀、泌尿道症狀、喉嚨痛、淋巴結疼痛(腋下╱頸部),以及對外來刺激物(食物、藥物、化學物質)較為敏感等。
診斷評估
ME/CFS是根據臨床症狀來診斷,且需先排除其他可歸因的慢性疲倦症狀。表2、表3 為美國國家醫學研究所於2015年提出的診斷標準及診斷流程圖。
治療方法
醫界對於ME/CFS尚無治癒良方,因此治療目標放在減輕症狀,包括疲倦及其他共病症(如:睡眠障礙、疼痛、憂鬱、焦慮、頭暈、記憶力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讓病人加強對日常活動的耐受度。目前被認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認知行為治療與漸進式運動訓練。
●認知行為治療:藉由一系列的會談過程,改變病人會加重症狀的想法及行為。
●漸進式運動訓練:ME/CFS的病人往往因為長期缺乏運動,致使原本的疲倦、無力症狀更加惡化,藉由漸進式運動訓練,可改善部分病人的疲倦感。然而,有些接受漸進式運動訓練的病人,疲倦症狀可能反覆發生,尤其是接受較高運動強度的病人更容易如此。因此,在運動訓練時,建議從較低的運動強度開始,然後再慢慢增加運動強度。
其他治療方式如藥物、營養素補充(維他命、礦物質或草藥)、飲食調整等,至今並無研究證實能夠改善ME/CFS的症狀。
疾病預後
目前對於ME/CFS預後的研究結果不太一致,但ME/CFS不會造成器官衰竭,也不會提高死亡率。
ME/CFS一直以來都存在很多爭議,除了病人的症狀嚴重度差異很大之外,臨床上並沒有客觀的實驗室數據或檢查可證明疾病的存在。儘管如此,ME/CFS病人的症狀是真實的,因它而造成失能也是可能發生的。因此,對於臨床上表現慢性疲倦合併功能退步的病人,應儘早評估是否符合ME/CFS的診斷,同時給予適當的轉介及治療,使病人能夠耐受疾病造成的症狀,進而回復原本的生活功能。
參考資料:
1.JOSEPH R. YANCEY, SARAH M. THOMAS.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m Fam Physician. 2012 Oct 15;86(8):741-746.
2.Kevin M Fosnocht, Jack Ende. Approach to the adult patient with fatigue. UpToDate
3.Stephen J Gluckman.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systemic exertion intolerance disease). UpToDate
4.Stephen J Gluckma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systemic exertion intolerance disease). UpToDate
5.Committee on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Board on the Health of Select Populations; Institute of Medicine. Beyond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Redefining an Illness.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US); 2015 Feb.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