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的邱女士近日經常感覺腹部悶痛,易噁心嘔吐,合併便祕及食慾不振,因而就醫。醫師經由理學檢查發現她的腹部鼓脹,腸音呈現低蠕動性,照腹部X光發現是腸阻塞作怪。由於她數年前曾因子宮肌瘤過大,做了子宮切除術,醫師研判此次腸阻塞應是腹部手術造成的沾黏所導致,照會外科醫師後,她住院接受沾黏分離術,術後恢復良好,很快就出院了。
腸阻塞是腸道中的內容物(食麋、糞便、腸液⋯)完全或部分無法順利運行抵達肛門而引發一系列的症狀,臨床上又可分為機械性腸阻塞與麻痺性腸阻塞。腸阻塞的症狀主要為腹痛、腹脹、嘔吐及便祕:
腹痛
腸阻塞的腹痛是以悶痛及脹痛來表現,通常是間歇性的發生,也可能是急性或漸進性的疼痛。若腹痛有漸強的趨勢且腹部變得僵硬,有可能發生絞扼,也就是區段腸道因扭轉或壓迫導致缺血壞死,此為外科急症,需進行緊急手術,患者不能拖,一定要儘快就醫。
腹脹
越低位的腸阻塞,腹脹症狀越明顯,通常在結腸阻塞時,腹脹會最為顯著。
嘔吐
嘔吐通常是小腸阻塞伴隨的症狀,越高位的阻塞,噁心嘔吐越強烈。嘔吐會導致大量體液及電解質流失,患者會有虛弱無力及頭暈的表徵,嚴重者甚至可能休克或意識喪失。
便祕
便祕的形成多源於機械性阻塞,或是腸道不蠕動致使糞便及腸氣無法順利抵達肛門。腸道部分阻塞的病人或許還有腸氣及一些糞便可以排出,若完全阻塞就可能連腸氣都排不出來。
如前所述,腸阻塞可分為機械性腸阻塞及麻痺性腸阻塞,原因各有不同。
機械性腸阻塞
也就是物理性阻塞,腸道被某種物體阻擋而不通暢。常見的病因有沾黏(最常見的是腹部手術後導致的腸沾黏)、糞石(也就是堆積過久的堅硬糞便),以及膽結石掉落腸腔內的阻塞、腸套疊、腸扭結、疝氣及腫瘤。
麻痺性腸阻塞
此種阻塞並非真正的阻塞,而是因腸道蠕動功能受阻而使腸道內容物無法順利排除。常見原因為使用了副交感神經抑制劑,包括腸胃道抑制劑、部分青光眼用藥或心血管藥物。
腹部X光
在腸阻塞的診斷上,腹部X光可以提供大量訊息。我們可以用腸腔的直徑來區分腸道有無擴張,一般的小腸直徑應小於2公分,當小腸直徑大於3公分,即可認定小腸擴張;正常的大腸直徑應小於5公分,當大腸直徑大於6公分即為脹大。另外,腹部X光檢查可以發現一些特殊表徵,例如腸阻塞造成腸道擴張及液氣堆積於不同平面,看起來就像一階一階的梯子,臨床上稱為「階梯徵象」(Step ladder sign);或是小腸阻塞造成環形皺摺橫貫整個腸腔,看起來就像堆疊的錢幣,稱為「錢幣徵象」(Coin sign);若是腸扭結造成腸道扭轉鼓脹,看起來就像是咖啡豆一樣,則稱為「咖啡豆徵象」(Coffee bean sign)。
腹部電腦斷層
腹部電腦斷層通常用在更精確的定位阻塞部位。電腦斷層為連續性的X光攝影並經過電腦影像重組,醫師能藉此看出腸道的連續性,找出阻塞位置,以便擬定治療計畫。
大腸纖維內視鏡
內視鏡檢查如大腸纖維內視鏡(大腸鏡)通常並不是第1線的診斷工具,因為在執行大腸纖維內視鏡時,醫師必須在腸道內灌入空氣,而病人本身因腸阻塞造成腹腔內壓大,此時再有外部空氣灌注,可能加劇病人不適感,嚴重者還可能導致腸道破裂壞死。所以大腸鏡的角色是在經過X光或斷層初步診斷後,看到疑似腫瘤或其他病灶需要進一步檢查,並在確認病人的整體情況適合執行此項檢查時,才會派上用場。
臨床統計,最常造成腸阻塞的原因是術後沾黏。大部分的機械性腸阻塞都需要即時的手術治療,因為阻塞可能導致部分腸道壞死,進而引發腹膜炎及敗血症,有威脅生命之虞。病人若因其他因素而不適合即時手術,禁食及胃腸道減壓是必要的。減壓方式包括放置鼻胃管或肛管以利氣體排出;禁食的患者需要給予靜脈營養補充,並嚴格監控血糖及電解質變化。
腸阻塞為急症,民眾若出現腹痛、腹脹、嘔吐及便祕的4大症狀,請儘速就醫,切勿抱持僥倖心態,以免延誤病情而造成不可挽回的併發症。高風險患者如做過腹部手術者(包括剖腹生產)、老年人、服用副交感神經抑制劑(某些腸胃道抑制劑、青光眼用藥及心血管藥物)者、有先天性腸道疾病或有便祕習慣的人,都應多加注意。
大腸癌也是造成腸阻塞的一大主因,近年來大腸癌的發生率節節升高,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的免費糞便潛血定量免疫法檢驗,此一檢驗的敏感度高達8成,若試驗反應呈現陽性,有高達一半的病人被檢查出息肉或是腫瘤,是很重要的檢查。
參考資料:
1.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中國醫藥大學影像學習園地
3.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消化內科病房工作手冊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