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在臺灣的盛行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脂肪肝又分酒精性與非酒精性兩種,根據近年來的流行病學調查,國人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盛行率在12-37%之間,若為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0的病態肥胖人士,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盛行率更高達80%。脂肪肝可能導致肝硬化及肝癌,因此患者一定要積極減重、改變生活型態與定期追蹤檢查。
雖然脂肪肝的盛行率高,但脂肪肝是什麼,大多數人都是一知半解。脂肪肝是指肝臟內堆積的脂肪(主要成分為三酸甘油脂)重量超過全肝臟重量的5%,或是在肝組織切片中10%以上的肝細胞有脂肪空泡變性的現象。在病理學上,輕度脂肪肝是含脂肪變性的肝細胞少於33%,中度為介於33-66%之間,重度則占66%以上。
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是長期過量飲酒所引起的酒精性肝損傷;非酒精性脂肪肝則不是飲酒引起的,患者每日純酒精的攝取量在20-40公克以下。如今,非酒精性脂肪肝在歐美地區已經成為主要的肝病之一,國人由於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患者也越來越多。
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原因包括體重過重、糖尿病、高血脂症及使用某些藥物(如:Amiodarone、Diltiazem、Tamoxifen、類固醇、女性荷爾蒙、抗病毒藥物Indinavir 等),與基因變異也有相關性。受到化學物質(如:有機溶劑及二甲基氟化物等)或腸胃道微生物菌群(Microbiota)的影響,亦為原因之一。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臨床症狀及組織病理學極類似酒精性肝疾病,約有1/10的患者會出現比較厲害的肝臟發炎,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1/60可能發生肝纖維化及肝硬化,有些甚至會產生肝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患者,更有約1/6會進展為肝纖維化及肝硬化,不可不慎重處理。
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一般人口中的盛行率約為15-25%,至於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發生率約為2.7-18.5%之間。在肥胖者(尤其是中心型肥胖者)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盛行率高達57.5-74%(是一般人的4.6倍),糖尿病患者則有75%會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
根據近年來的流行病學調查,非酒精性脂肪肝在臺灣的盛行率介於12-37%之間,而在日本的盛行率為9-13%。其中,非肥胖者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盛行率為10%,病態肥胖者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盛行率則高達80%,由此可見肥胖對肝臟的殺傷力。
肝臟是脂肪代謝的重要器官,在脂肪類食物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以及運輸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肝臟由血液中所攝取的游離脂肪酸,最終會在肝臟裡合成三酸甘油脂並儲存起來,當過量堆積就造成肝臟損傷。
非酒精性脂肪肝在肝臟方面的症狀發展緩慢且無特異性,患者有時會覺得疲勞與虛弱,或是右上腹部有飽脹不適感,但大多數都是在抽血檢查時才得知自己肝功能異常,或是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腫大而被告知有脂肪肝。必須注意的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常會合併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是健康上的另一隱憂。
抽血做生化檢查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血清轉氨酶(通常以ALT增高為主)、丙穀氨轉酶(g-glutamyl transpeptidase,簡稱g-GT)及鹼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會呈現輕至中度的異常增高。大多數患者的AST/ ALT比值與常見的病毒性肝炎一樣,都是小於1,有異於典型的酒精性肝疾病(AST/ALT 比值大於1)。當發現AST/ALT比值大於1時,非酒精性脂肪肝就可能已發展到肝硬化的階段了。
在影像學的診斷方面,脂肪肝的超音波診斷率敏感度為85.7%,特異性為98.8%,而準確性更高達95.6%,因此腹部超音波檢查是臨床診斷脂肪肝的最佳首選篩檢工具。至於診斷肝臟纖維化與嚴重度的確認,需藉助肝臟穿刺檢查肝細胞病理組織,若是肝細胞組織有脂肪空泡且合併肝細胞氣球樣變,則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治療脂肪肝應控制體重、血糖及血脂肪,適度運動及在營養師指導下採取正確的飲食控制與調整生活習慣是最重要的。減重進度最好每週約1- 1.5公斤並且多喝水,因為減重速度過快容易引起膽結石等併發症。
針對體重過重的病人(BMI值大於30且無其他危險因子,或BMI值大於27 但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等危險因子),適度減少體重的10%,通常可以改善肝功能和脂肪肝的程度,如果仍然未見改善,可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適量的減重藥物。
最近也有研究顯示,針對不同的致病原因,部分降血脂藥含降膽固醇藥物及魚油、降血糖藥、利膽藥、維生素E、硒及支鏈氨基酸,可改善脂肪肝及肝功能。
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引起的肝臟發炎,可能導致肝硬化與肝癌,必須加以治療以防止肝細胞 繼續受到損害,適當的治療也可以抑制造成脂肪肝的種種因素。在此提醒大家,一旦檢查發現有脂肪肝,可別因為沒有明顯不適就不當一回事,請設法改變自己的生活,加強體重控制,以及定期檢查肝功能、甲型胎兒蛋白與腹部超音波追蹤,有些病人甚至需要接受肝生檢檢查,若有肝硬化或肝癌才能在早期就發現並接受治療。
參考資料:
1.譚健民,臺灣醫界雜誌2008年第51卷,第7期
2. Sleisenger &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8th edition. P1798~1802. Yki-Järvinen H. Diagnosi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Diabetologia. 2016 Jun;59(6):1104-11.
3. Barb D, Portillo-Sanchez P, Cusi K.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Metabolism. 2016 May 21.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