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兒童心導管室 主任 徐宗正
三歲葉小妹妹出生後即被診斷罹有一個大的心室中隔缺損,從嬰兒時期就因併發心臟衰竭有呼吸喘、心跳快、肝臟腫大、盜汗、及體重成長過慢(體重一直落在小於3百分位)的症狀,需長期服用心臟衰竭藥物。不過雖然服用藥物,但依然造成葉小妹妹的心臟負擔,因此當時與家屬討論治療方案:一是使用傳統外科開刀手術,二是採用經心導管關閉心室中膈缺損手術。因為傳統外科開刀手術伴有全身麻醉的風險,住院時間長,術後胸口的刀疤…等的問題,後來家屬選擇以經心導管手術方式,順利的關閉心室中膈缺損,葉小妹妹也在後續追蹤中逐漸恢復,目前四歲,運動正常無症狀,且體重已經超過50百分位。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導管室徐宗正主任解釋,正常心臟有左右兩個心室,中間有心室中膈做為分隔。心室中膈缺損便是指在心室中膈上有了破洞。心室中隔缺損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佔所有先天性心臟病的33%,約每三百名活產兒中就有一個嬰兒有心室中膈缺損。依照缺損在心室中隔所在的位置,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其中第二類型(膜邊型)是最常見的,約佔70%。在臨床上,病人所表現的症狀和心臟中隔缺損的大小有關。小的缺損可能終其一生不會有症狀,只有在聽診時可能會被聽到心雜音。但缺損較大者,大量的血液分流會造成心臟衰竭,病患容易有呼吸急促、冒冷汗、易得呼吸道感染、生長遲緩等問題,甚至可能產生如感染性心內膜炎、經常性的肺部感染及肺動脈高血壓等合併症。
徐宗正主任說,較大的心室中隔缺損若引起心臟衰竭症狀,通常會先給予藥物以控制症狀。部分的缺損在追蹤時會自行變小,但有一部分則會因持續心衰竭而必須接受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又可分為傳統外科開刀手術或經心導管手術,而目前健保給付第二型(膜邊型)及第四型(肌肉型)心室中隔缺損的關閉器。但因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病人是否需要接受治療、何時接受治療及接受哪一種治療,其心室中隔缺損的大小及型狀、病人的年齡及臨床症狀的表現,都是評估的依據,須與兒童心臟科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