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心臟血管系 吳宏彬醫師、心律不整科 林圀宏主任
醫師: 「心臟裝了節律器,記得不要手提重物,也不要做激烈運動喔!」
但是,一段時間之後⋯⋯
病人: 「醫師,我怎麼裝節律器這邊的手常常會腫腫脹脹的?」
病人: 「醫師,我的節律器電池傷口怎麼腫得那麼大?要多久才會好一點?」
上述對話在心律調節器門診不斷出現。傳統的節律器手術要在病人的肩膀放置電池,再經血管將節律器導線送至病人的心臟並加以固定(圖1),因此常會導致電池放置處及導線相關的併發症。按已知的臨床研究結果,長期追蹤下來,放置傳統節律器的病人,高達9.5%會有相關的急性併發症,包括手術中的氣胸、傷口感染、血腫、心臟破裂等等;另有血管狹窄阻塞、導線脫落或功能不佳、節律器感染等早期或晚期併發症(表1)。此外,裝置節律器同側的手不能提重物及做激烈活動,對生活品質也有一定的影響。
隨著科技及節律器製造技術的進步,無導線節律器的發展已漸趨成熟,現行的無導線節律器主要有下列兩種(圖2):
●Nanostim leadless cardiac pacemaker(LCP) (Abbott Laboratories,亞培)
●Micra transcatheter pacing system(TPS) (Medtronic,美敦力)
Micra TPS已於2016年4月獲得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並於今年年中引進臺灣。
無導線節律器如Micra TPS,大小約 26×6.7毫米,重量2公克,雖然體積如此輕巧,但其使用年限可長達9.6年,並可接受磁振造影(MRI)掃瞄。其裝置方式主要是從病人腹股溝的股靜脈進入,將無導線節律器沿著血管送入右心室,最後將其固定在右心室,可達到起搏調節心律的功能(圖3)。病人只在腹股溝留有局部導管進入的傷口,且傷口復原快,術後不需限制肢體活動,也免除了傳統心臟節律器需要在肩膀置入永久性外物的不適感,電池傷口與導線的相關併發症自然也不會存在。
不過,無導線節律器並非樣樣完美,相較於傳統節律器,無導線節律器只能提供單腔起搏功能,如果病人需要雙腔起搏功能,那就仍需裝置傳統節律器。此外,無導線節律器置入心臟內,經過一定時間之後,心臟會增生將電池包覆其中而無法取出,年輕病人如預估平均餘命還有20-30年以上,必然會面臨電池電量耗盡而需再次放置新電池的問題,因此在選擇上要更加謹慎。一般而言,臨床適應症會以心房顫動合併心跳過慢且年齡較大的病人為優先考量(表2)。
雖然無導線節律器無法適用於每一位需要裝置心臟節律器的病人,但其術後的舒適度及生活品質高、無傷口及導線併發症、手術時間短且恢復時間快等優點,的確為病人提供了一個不錯的選擇。隨著電子科技不斷進展,如果節律器的無線溝通能達到心臟協同起搏,或者電池壽命能成功延長,取代傳統節律器或許是指日可待。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