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11/23/2017

經導管二尖瓣逆流修補術 免開心瓣膜手術的新進展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心臟血管系心臟介入治療科兼心導管室 張詩聖主任、兒童醫院 傅雲慶院長

72歲的陳先生是一位末期心臟衰竭合併嚴重二尖瓣逆流的患者,自從3年前首度因為心臟衰竭惡化導致肺積水住院之後,就經常因為心臟衰竭產生嚴重的呼吸困難而從急診住院治療。鑑於他有糖尿病、中風與慢性腎衰竭等多重合併症,開刀修補二尖瓣逆流的風險極高, 因此醫療團隊不建議安排外科治療,陳先生與家屬更不願意冒這個風險。在接受積極的藥物控制以及心臟復健療程之後,陳先生的心臟衰竭惡化次數明顯減少,可是平常的活動仍然會 讓他覺得呼吸困難,因而行動受限。陳先生與家人對未來感到相當無助,希望有新的不開刀療法能夠改善他的心臟病。

二尖瓣逆流的症狀與併發症 

二尖瓣逆流是最常見的成人瓣膜性心臟病之一,患者可能因為瓣膜退化、先天異常、感染或其他潛在的心臟疾病,二尖瓣瓣膜無法完全閉合,以致血液異常地由左心室逆流回到左心房,不但增加心臟的工作負擔,甚且會影響肺部血流回到心臟,因肺積水而引起嚴重的呼吸困難。

嚴重二尖瓣逆流的患者通常會有呼吸困難、倦怠與胸悶等症狀,甚至容易併發心律不整與中風。若未給予適當的治療,長期下來可能造成心臟擴大,並演變為心臟衰竭。醫師通常會藉由聽診與心臟超音波來診斷二尖瓣逆流,評估逆流的嚴重度,以及有無其他潛在的心臟問題。

治療方法要視病情輕重而定

心臟科醫師會依據二尖瓣逆流的嚴重度與整體心臟功能,為患者訂定治療計畫。原則上,輕度到中度的患者會先以內科藥物治療為主,著眼於改善症狀,減輕心臟負擔,延緩心臟衰竭,並定期安排心臟超音波追蹤二尖瓣逆流與心臟功能。重度的患者通常需要安排外科開心手術修補甚至置換瓣膜,但是如果心臟科醫師判斷患者不適合接受開心手術,可能原因包括年紀過大、屬於重度心臟衰竭或有多重合併症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可藉由經導管微創治療來修補二尖瓣逆流。

經導管二尖瓣逆流修補術相較於開心手術

利用經導管二尖瓣夾合術修補二尖瓣逆流,2003年執行第1次人體試驗後,歐洲及美國分別於2008年、2013年核准使用,到今年7月為止,全球已經有5萬人接受過此一治療,臺灣則是自2016年正式開始施行經導管二尖瓣夾合術。

圖1: 經導管以二尖瓣夾合術進行二尖瓣逆流修補,術後將二尖瓣夾留置並固定於二尖瓣上,使二尖瓣閉合更完全,重建左心正常血流機制

經導管二尖瓣逆流修補術是以穿刺微創技術,將導管從患者大腿的股靜脈送達左心房及左心室,以二尖瓣夾合術進行二尖瓣逆流修補,因而不需要外科手術打開心臟,也不需要使心臟暫時停止跳動,但因在手術中需要經食道超音波的評估與指引,所以患者要做氣道插管並全身麻醉。(圖1) 

二尖瓣夾合術使用的二尖瓣夾,是一個小型的鈦合金裝置,長約1.5公分,手術後會固定於二尖瓣上,使二尖瓣閉合更完全,大幅減少二尖瓣逆流,可重建正常的心臟血流機制。(圖2)

圖2: 二尖瓣夾是一個小型的鈦合金裝置。

成功率極高但有些患者不適用

根據全球統計,經導管二尖瓣夾合術的成功率在95%以上,患者平均只需住院3天。藉由有效且立即的二尖瓣逆流改善,患者會感覺症狀有明顯減輕,平均可減少73%的心衰竭住院次數。由於經導管微創治療通常在術後即可拔管並於隔天即可下床走路,復原所需時間明顯比外科開心手術要短,並且高達 86%的患者在1年後仍然能夠維持二尖瓣逆流為輕到中度。 

即使是不適合外科手術的虛弱患者,經導管二尖瓣夾合術仍然是相當安全的,手術相關死亡率小於1%。可能的併發症包括:出血與穿刺部位血腫(3.8%)、二尖瓣瓣膜損傷(0.7%)、心包填塞(0.7%)、心肌梗塞(0.4%)與中風(1.3%)等。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每一個嚴重二尖瓣逆流的患者都適合經導管二尖瓣夾合術。原則上,嚴重鈣化、一定程度的二尖瓣狹窄、二尖瓣穿洞破裂與二尖瓣閉合間隙過大等患者,較不適合循此治療途徑,但仍需由心臟科醫師評估後再決定。

手術後是否還需要服藥?

患者在手術後需要服用一段時間的抗凝血劑,原先的心臟衰竭藥物仍需服用,並由主治醫師視狀況調整。

以經導管二尖瓣夾合術進行二尖瓣逆流修補,是嚴重二尖瓣逆流且不適合外科手術患者的一個安全有效的新療法,不但有很高的手術成功率,併發症發生率也很低,並且術後復原迅速,多數患者的症狀會立即改善,大幅減少因心臟衰竭而住院的機率,可以說是重度二尖瓣逆流患者的一大福音。

參考資料:

  1. Schäfer U, Deuschl F, Schofer N, Lubos E, Blankenberg S.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MitraClip system in the management of mitral regurgitation. Vascular Health and Risk Management. 2016;Volume 12:1–8. 
  2. Attizzani G, Ohno Y, Capodanno D, Cannata S, Dipasqua F, Immé S, Mangiafico S, Barbanti M, Ministeri M, Cageggi A, Pistritto A, Giaquinta S, Farruggio S, Chiarandà M, Ronsivalle G, et al. Gender related clinical and echocardiographic outcomes at 30 day and 12 month follow up after MitraClip implantation in the GRASP registry. 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2015;85(5):889–897. 
  3. Mauri L, Foster E, Glower D, Apruzzese P, Massaro J, Herrmann H, Hermiller J, Gray W, Wang A, Pedersen W, Bajwa T, Lasala J, Low R, Grayburn P, Feldman T, et al. 4-Year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Percutaneous Repair Versus Surgery for Mitral Regurgit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3;62(4):317–328.
  4. Whitlow P, Feldman T, Pedersen W, Lim S, Kipperman R, Smalling R, Bajwa T, Herrmann H, Lasala J, Maddux J, Tuzcu M, Kapadia S, Trento A, Siegel R, Foster E, et al. Acute and 12-Month Results With Catheter-Based Mitral Valve Leaflet Repair The EVEREST II (Endovascular Valve Edge-to-Edge Repair) High Risk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2;59(2):130–139. 
  5. Feldman T, Wasserman H, Herrmann H, Gray W, Block P, Whitlow P, Goar F, Rodriguez L, Silvestry F, Schwartz A, Sanborn T, Condado J, Foster E. Percutaneous Mitral Valve Repair Using the Edge-to-Edge Technique Six-Month Results of the EVEREST Phase I Clinical Tr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05;46(11):2134–2140.
  6. http://mitraclip.com/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72期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