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炎的盛行率非常高,是50歲以下男性最常見的疾病,在50歲以上的男性則是第3常見的疾病(僅次於良性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20歲以上男性約2-12%有類似攝護腺炎的症狀,其中9-16%曾被診斷為攝護腺炎。
急性細菌性攝護腺炎的發生,多與下泌尿道感染及敗血症有關;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的原因,多為細菌潛藏在攝護腺中而造成反覆感染。其致病菌種主要為腸菌科等革蘭氏陰性菌,包括大腸桿菌(占65-80%)、綠膿桿菌、沙雷氏菌、克雷伯氏菌、氣腸桿菌等;腸球菌等革蘭氏陽性菌約占10-15%。其他如棒狀桿菌、衣原體、尿素原體等,也是可能造成攝護腺炎的菌種。
致病因素
攝護腺為何容易發生細菌感染?尿液逆流、包皮過長、肛交、泌尿道感染、副睪發炎、導尿管放置及經尿道手術等因素,都會增加細菌在攝護腺孳生的機率。其他如尿道構造異常、骨盆腔肌肉協調功能異常、自體免疫功能異常、自律神經失調或憂鬱症、壓力過大等一些心理因素,亦為導致攝護腺炎的可能原因。
疾病分類
1999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共識會議中,將攝護腺炎分為4類:
● 急性細菌性攝護腺炎:患者常有尿急、頻尿、排尿困難甚至尿滯留,恥骨上方或會陰部有疼痛感,合併發燒、畏寒、疲倦、噁心、嘔吐等症狀。其中約有5%將來會演變成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
● 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患者常有反覆泌尿道感染的病史,症狀發作時與急性攝護腺炎類似。
● 慢性攝護腺炎或慢性骨盆腔疼痛症候群:又可分為發炎性與非發炎性,不過症狀基本上很相似,包括恥骨上方、鼠蹊部、會陰部、陰莖、睪丸或下背疼痛,射精時或射精後也常會疼痛,帶給患者很大的困擾。致病原因至今尚不清楚。
● 無症狀發炎性攝護腺炎:沒有任何症狀,常常是在做攝護腺肥大刮除術或攝護腺切片的檢體中找到發炎細胞才被發現。
診斷方法
醫師在診斷攝護腺炎時,會注意患者疼痛的部位、程度與頻率,解尿功能有無異常,以及對生活品質造成的影響。
在理學檢查方面,除了一般外生殖道的檢查以外,還會注意攝護腺有無變軟及壓痛現象。
在實驗室檢查方面,可以用two-glass test的方法來分析攝護腺按摩前後的尿液檢體,鑑別有無細菌感染或發炎的狀況。此外,尿路動力學檢查可以評估患者的排尿情形,經直腸超音波則可協助診斷有無攝護腺膿瘍或儲精囊發炎。
治療原則
一旦確定罹患的是細菌性攝護腺炎,急性期須以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待病況穩定再改為口服抗生素,一般需治療2-4週或更久。還可以配合其他藥物治療,例如α腎上腺素阻斷劑可以幫助膀胱出口及攝護腺肌肉放鬆,降低攝護腺內尿液逆流的機率;非類固醇消炎藥、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可以改善攝護腺內發炎的情形,讓症狀獲得緩解;肌肉鬆弛劑可以幫助骨盆腔肌肉放鬆。對於合併攝護腺肥大的患者,可以使用5α還原脢抑制劑來改善排尿症狀。
攝護腺按摩、微波、骨盆或會陰部按摩、生理回饋與心理支持療法等,也可作為藥物以外的輔助治療。若有攝護腺膿瘍、尿道狹窄或膀胱頸阻塞的情形,則可用手術解決。
自保之道
得到攝護腺炎的滋味不好受,男士們如果不想天天為尿尿問題煩惱,平日一定要避免憋尿、不要酗酒、少吃刺激性食物,以及保有規律的作息、適度的運動與適當的性生活,那麼發生攝護腺炎的機率將大為降低。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