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11/15/2018

眼前一片模糊 白內障入侵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眼科部 賴俊廷醫師

依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白內障是造成全球人口視力受損及失明最主要的因素。受到人口日趨老化的影響,預計在2020年,全球會有4000萬人被白內障引發的視力缺損所困擾。

依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白內障是造成全球人口視力受損及失明最主要的因素。
依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白內障是造成全球人口視力受損及失明最主要的因素。

水晶體如同照相機的鏡頭

白內障是指原本接近透明的水晶體產生混濁現象。水晶體的形狀呈扁球形如同飛碟,而其解剖構造如同水果,最外層是最薄處僅有4 m(微米)的囊袋(果皮),再往內分別為上皮細胞及皮質層(果肉)、晶體核(果核)。

水晶體位於眼球內較為前方的位置,經由比髮絲更細小的懸韌帶連接在睫狀體上,懸掛於虹膜後方,虹膜的中央即為瞳孔。由於水晶體大半都被虹膜遮住,所以在沒有散瞳的狀況下,只能觀察到瞳孔後方的部分水晶體。光線透過眼角膜進入眼球,一路穿過前房、瞳孔、水晶體、玻璃體,到達視網膜,再轉化為電訊號,經由視神經傳達到大腦視覺區,我們才能看到繽紛的世界。

簡單的說,水晶體就好比照相機的鏡頭,有聚焦功能,一旦變得混濁,視力就會逐漸受到影響。

白內障提前出現的原因

白內障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老化,罹患慢性虹彩炎或曾接受玻璃體切除手術,可能會加速白內障的產生。另有研究指出,某些藥物(如:類固醇、Phenothiazines、Amiodarone等)、眼部創傷、輻射、接觸化學物質、眼內殘留金屬物質、遭受電擊、糖尿病及其他罕見代謝疾病,皆可能導致白內障,經常抽菸及喝酒亦為引發白內障的危險因子。此外,一些遺傳疾病或子宮內感染可能會造成先天性白內障。

雖然水晶體的蛋白質變性混濁即為白內障,但水晶體的內部並非同時發生混濁現象,產生混濁的部位也不一定均勻,所以依據混濁部位的不同,可將老年性白內障歸類為:核型、皮質型、囊下型。核型表示混濁處位於晶體核,皮質型表示混濁處位於皮質層,囊下型表示混濁集中於後囊袋的內側,這3種型態可能單獨發生也可能合併出現。(其他原因造成的白內障型態在此不做討論)

白內障不同階段的症狀演變

白內障初期,最先影響到的是視覺的對比敏感度,此時對視力尚無顯著影響,甚至矯正後的視力仍可達到1.0,但患者會覺得看東西怪怪的,視覺品質不像年輕時那麼敏銳。

當白內障更為成熟,因為光線透過混濁的水晶體時發生散射(如同透過毛玻璃視物),會產生眩光及視力模糊的症狀,並且因為水晶體慢慢變黃甚至發黑,所以色覺會改變,總覺得景物顏色變黃或變暗。此外,受到水晶體蛋白變性以及晶體腫脹的影響,屈光度數改變,近視度數會加深,少數患者因為混濁處不均勻,光線聚焦於兩個以上的位置,故會出現單眼複視的現象。

此時若仍放任白內障繼續進展而不處理,除了視力會變得極差之外,腫脹的晶體可能會往前壓迫虹彩,造成眼內液體(前房液)循環受阻,眼壓因而急性上升,將導致結膜充血與眼睛劇烈脹痛,時間一久就造成視神經不可逆的損傷(也就是青光眼)。過於成熟的白內障晶體蛋白還會滲漏出來,大量的滲漏會引發免疫反應,而巨噬細胞吞食晶體蛋白後阻塞前房角,同樣可能會造成上述眼內液體循環受阻的情況。

目前的手術治療已十分成熟

到目前為止,尚無可有效逆轉白內障過程且安全無虞的眼藥水上市,唯一有效的治療就是手術,但患者在尚未達到開刀標準前,可先使用眼藥水減緩惡化速度。配戴太陽眼鏡防止紫外線傷害,或是口服維他命以減少氧化傷害,皆為可能延緩白內障進展的方法。

雖然藥物研發較為受限,但近年來白內障手術的發展已十分成熟,手術主流由傳統的水晶體囊外摘除術轉為小切口超音波乳化術。與傳統手術相比,超音波乳化術的傷口較小、不易流血、術後恢復較快。然而在晶體過熟的情況下,若預期可能需要使用的超音波能量太大,有使眼角膜內皮細胞受損過多的風險時,傳統手術仍佔有一席之地。

超音波乳化術可用雷射輔助

什麼是超音波乳化術?就如前述,水晶體的解剖構造如同一顆水果,手術難度在於要在不傷害囊袋的情況下,將晶體皮質層及晶體核取出,這就如同要在不傷到果皮的情況下,將果肉及堅硬的果核取出。要成功執行任務,必須精密地完成數個步驟,以下4步驟尤其重要,包括:前囊撕開(將水晶體的前囊袋撕出大小適中的圓形開口)、晶核雕刻或劈裂(利用超音波將水晶體分為數個小塊)、晶核乳化及取出(利用超音波,透過大小僅約2.2mm的傷口將水晶體震碎及吸出)、人工水晶體植入(使用植入器,經由傷口將折疊式水晶體放進囊袋內)。

常有病人詢問白內障是否只需雷射不用手術?答案是:現今醫學無法只靠雷射完成白內障手術。目前最先進的手術方式為「飛秒雷射輔助超音波乳化術」,意即利用飛秒雷射取代傳統手術器械,輔助進行前囊撕開及晶核雕刻兩大步驟,透過精密的雷射測量和切割,可以降低這兩大步驟的風險,提升整體手術的安全性,對於某些高風險族群有很大的治療效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部已引進此一設備,在手術時有了更多的選擇。

手術後的視力改善因人而異

白內障手術後,患者的視力基本上都會有所提升,但提升多寡因人而異,主要仍取決於光路上其他構造(眼角膜、視網膜、視神經)的正常與否,如果這些構造的功能都正常,則白內障手術後通常都能擁有滿意的視力。但因視網膜及視神經位於眼球後方,不易透過已有白內障的水晶體來精準觀察評估其結構和功能,這是術前難以預測視力的主因。

但即便是成功的白內障手術,術後視力恢復良好,也可能會因為下列幾個問題造成視覺品質再次降低:

感染

不論醫師及病人再怎麼小心,只要有傷口,就一定有感染的風險。感染常見於術後1週,但有些生長較慢的細菌,甚至可能在數月或數年後才引起厲害的發炎反應。

飛蚊症

飛蚊症是多數人隨著年紀增長都可能產生的玻璃體退化現象。當白內障產生後,因視力不佳,較難察覺飛蚊症的存在;但手術完成重見光明後,反而會發現原本就存在的飛蚊症。短期內可能會覺得不舒服,但大部分病人最後都能習慣並適應良好。在少數狀況下,飛蚊症可能與視網膜退化或裂孔有關,故仍需就醫檢查以排除此一可能性。

續發性白內障

白內障手術時,不免會有一些殘存的晶體上皮細胞躲在器械接觸不到的死角,這些細胞經過長時間會逐漸增生為一層薄膜,稱為續發性白內障。這種情形只需使用雷射光進行後囊切開術,將此薄膜打破即可恢復視力,不必開刀。

再次提醒大家,如果有了白內障,務必要定期追蹤檢查,當醫師評估需要手術治療時,應遵從醫囑,否則若一拖再拖,因白內障太過成熟而造成失明及青光眼等問題,恐悔之晚矣。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61期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