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8/10/2018

改善慢性下背痛 內視鏡硬脊膜外沾黏分離術的效果好

神經外科門診的病人,有不少是為下背痛所困擾。下背痛每年的發生率大約是5%,終其一生,大約有6-9成的人會出現下背痛。

下背痛的原因

下背痛可以簡單區分為「神經性來源」及「物理性來源」兩種類型。神經性下背痛以神經受到壓迫與神經根病變為主,所謂神經根病變,是指各種不同原因造成的神經根功能異常,患者除了下背痛之外,還可能合併坐骨神經痛、麻木、感覺異常與肢體無力,這是屬於較為嚴重的下背痛類型。另一種物理性下背痛,又名「肌肉骨骼型下背痛」,亦可稱之為「非特定性下背痛」,是最常見的下背痛類型,多因肌肉、肌腱、韌帶拉傷或扭傷、姿勢不良或小面關節退化發炎等原因而引起。

對於有下背痛困擾的病人,神經外科醫師通常會安排一系列影像學檢查,包括腰椎X光、電腦斷層、磁振造影及神經傳導與肌電圖等來確定診斷,先排除脊椎內腫瘤或感染等較嚴重的問題。除此之外,退化性脊椎病變如脊椎滑脫、狹窄和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也都是慢性下背痛常見的成因。

有的慢性下背痛需要手術才能改善

慢性下背痛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疼痛介入治療,以及手術減壓治療。若下背痛持續治療3個月,仍未改善,即屬慢性下背痛,慢性下背痛如果採取非手術治療一段時間後依然未見好轉,可能就要考慮手術治療了。

在手術治療方面,患者若有椎體不穩定的現象,醫師會考慮融合內固定手術;若單就椎間盤突出導致神經壓迫的問題,則會考慮椎間盤切除減壓等外科手術。此時,神經外科醫師會詳細評估各種手術的適應症、施行方式、手術效益與手術風險,與病人及家屬溝通後,再為其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

內視鏡硬脊膜外沾黏分離術的侵入性最小

許多患者因為藥物與復健治療效果不佳,又害怕動刀,因而對治療卻步。以一位6旬婦人為例,她因工作長期久站引發下背痛合併雙下肢放射性疼痛,夜晚總是痛到無法入睡。檢查發現,她是腰椎狹窄造成神經壓迫合併慢性下背痛,需動手術減壓才能緩解疼痛,但她不願接受傳統手術,所以經過解釋,我們為她做了微創的內視鏡硬脊膜外沾黏分離術。

內視鏡硬脊膜外沾黏分離術是用一個能配合內視鏡的可彎式導管,由尾椎孔導進脊椎硬脊膜外空間,利用食鹽水的物理力量,使神經根與沾黏處分離,並施打消炎藥物在神經旁。此一治療只需局部麻醉,相對於全身麻醉,較無副作用,傷口也僅有0.2公分,為侵入性最小的手術。

醫師為下背痛患者施行內視鏡硬脊膜外沾黏分離術

手術過程與可能出現的副作用

內視鏡硬脊膜外沾黏分離術的手術過程如下:

1.採用局部或靜脈麻醉。

2. 在X光定位與內視鏡影像系統導引下,由尾椎孔將導管植入沾黏與神經壓迫處,以水壓進行沾黏處分離,並視情況搭配雷射椎間盤減壓。手術時間約40分鐘至1小時。

3. 手術後進入恢復室觀察40分鐘至1小時,之後回普通病房平躺3小時,即可下床。

4. 傷口僅有0.2公分大小,術後住院1個晚上觀察,隔天即可出院。

手術過程中使用即時X光(包含 正面與側面)來定位

任何侵入性治療皆可能存在某些副作用,上述手術可能的副作用包括治療中有輕微的灼熱感或刺痛感,以及有些患者在治療中及治療後會出現頭痛症狀等,但手術風險比起傳統手術是極小的。內視鏡硬脊膜外沾黏分離搭配雷射椎間盤減壓,手術時間較短,傷口也小,可降低患者對開刀的恐懼,疼痛舒緩程度可達5-8成。這名婦女藉由此一手術, 成功地緩解疼痛與改善生活品質。

示意圖:1、2為Tuohy穿刺針由尾椎孔進入

如何預防下背痛?

要預防下背痛,姿勢很重要,切勿久坐及久站,若固定姿勢超過1小時,至少需休息5-10分鐘,並要避免運動傷害。一旦出現下背痛的症狀,應與疼痛科和神經外科等醫療團隊密切合作,正確診斷,提早接受治療,方能重拾無痛人生。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 神經外科 陳孟超醫師】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69期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