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健康署資料發現, 60 歲民眾大約還可以活上 20 年,但往後的人生卻只有 9 年是健康的;換句話說,餘生半數時間,可能臥病在床、或喪失生活功能。
1950 年代,國人平均餘命大約只有 60 歲;50 多年後的今天,平均餘命達到 80 歲。但壽命變長,卻未必不等於活得更健康。
東海大學統計系教授林正祥林正祥指出,成功老化要從身體、心理、社會三層面來看,包括日常生活可以自理、心理沒有憂鬱,及認知功能正常、沒有失智,社會層面則是仍有跟親友、他人互動,不是「孤單老人」。
老人長壽,卻沒有「成功老化」,衝擊目前勞動人口,未來這群人上有臥病長者,下有撫養幼童。林正祥擔憂,台灣勞動人口將從 2016 開始,每年減少 13 萬人,老年人口首次超越小孩,人口年齡中位數首次超過 40 歲,「2016 年將是台灣最關鍵的一年。」
林正祥認為,慢性病防治是成功老化首要克服的難題,「糖尿病、高血壓與心臟病」等慢性病,是造成長者無法維持生活品質的隱憂。
多數國人擔心癌症對生命的威脅,但國民健康署研究員蔡維誼表示,分析十大死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謝症候群造成的死亡人數,遠多於癌症,乳癌與大腸癌等癌症,也被認為與肥胖有關。
林正祥表示,面對高齡化社會及少子化衝擊,提早照顧自己健康,才是因應之道;「老化沒有辦法避免,但可以讓《老化》伴隨的《不健康》時間愈短愈好。」
.